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网站地图 Q讯家园:经典美文之家!
当前位置:主页 > 经典文章 > 正文

仰望秦岭(9)

时间:2013-07-19 13:15 来源:经典网摘文章 作者:九九文章网 阅读:


魏征慷慨陈词: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突厥蛮夷,如同野兽。若加恩养,必成大患。

温彦博亦针锋相对:华夏蛮夷,皆上天所育。应归王化,若以德怀,不生歧视,彼感君恩,趋承恐后,岂有后患?

在开放的大唐尚且如此,其他时代就不用提及了。

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,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更高雅、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。对文化人类学研究而言,没有无文化的社会,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体。每个社会,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,总有一种文化。

一般来说,文化是具有适应性的。当然,也有非适应性的。在新几内亚的某些部落,认为女性是不洁的,认为与女性接触越少越好,必然影响到部落男性与女性的性关系的发生频度。一个有损于这个部落的社会生存机会的习俗不大可能持续存在。这就是非适应性习俗,在中国宋代兴起的女性缠足,就是一种非适应性习俗。能增加一个社会生存机会的习俗称之为适应性习俗。

文化代表着对自然环境和生活需求的适应一样。文化也代表着对社会环境的适应。即对相邻民族的适应。中国近代爆发的“五四运动”,实际是一种新文化运动。知识分子们振臂高呼,打到孔家店。实则是一种激烈的文化适应性选择。

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三个旗手——陈独秀、胡适和鲁迅,都是知识精英的代表。

横向比对,去考察人类的三千多种文明,唯有中华文明连续不间断传承至今时。这是人类文明的骄傲。一句赞美似乎有些过于轻率和浅薄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探究,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么顽强、持久、坚韧的生命力?这才是应该需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看待的。

话题又重新回到袁晓媛和安子介鸿儒大贤的身上。在他们对人类语言的那种吞吐大荒、穷达四野的感知和思想的启发下,让我等获得破解华夏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。“汉字”是华夏民族文化悠久传承从未中断的长寿的基因密码,是华夏文化发展延续的根。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(地域)限制的文字。

由于汉字的存在,后世人可以读懂千年前的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,直接获得先辈对话、感知的机会,不受限制的汲取到先辈们思想的文化滋养。从而,获得文化的认同。“文化认同”是文化人类学或者民族学至关重要的探讨课题。

文化认同感是延续、传承与发展的原动力。文化认同是保持部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保证。比如:民族心理的认同,实际与民族本身的关系不大。换句话说: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并不取决于民族本身。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哈萨克――蒙古,在国外的诸多史学著作中,常常把哈萨克――蒙古放在一起来讲。比如法国史学家:勒内•格鲁塞在他的史学名著《草原帝国》里,就是这样处理的。因为,他们实在难以区分:在成吉思汗时期,克烈特、乃蛮、蔑尔乞、弘吉喇惕等诸多部落,都同属于“蒙古”名称的族群,而现今却是哈萨克族群中的部落之一。造成这个民族演变的根源就在于“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”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。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